2021年10月 牧人語

執筆:陳栢頷傳道  主題:誰是我的鄰舍?

  路加福音10:25-37,記載了耶穌和一個律法師的對話。

律法師:「夫子!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?」

耶穌: 「律法上寫的是甚麼?你念的是怎樣呢?」

律法師:「你要盡心、盡性、盡力、盡意愛主-你的神;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。」

耶穌: 「你回答的是;你這樣行,就必得永生。」

律法師:「誰是我的鄰舍呢?」

2021年9月 牧人語

執筆:葉遠昌牧師  主題:救我們脫離兇惡

    主禱文是信徒熟識和喜愛的,他是經文、是禱文、也是詩歌。他的真意是什麼呢?

    聽過不少說是主耶穌教導門徒禱告,驟眼看經文似乎是,但看多了及看闊上下文,便發覺真意是教導人行善。因為主禱文是在馬太福音 6:1-18 這一個段落之中,而這個段落的主題是主耶穌教導跟隨他的人行善。

2021年8月 牧人語

執筆:郭秀芬姑娘  主題:拆牆

  羅密歐與茱麗葉》是莎士比亞著名的悲劇作品之一,故事發生在意大利北部的名城維羅納,有兩家威望相當的家族(卡普萊和蒙太古),他們兩家都是世仇,卻生下一對不幸的戀人(羅密歐和茱麗葉)。

  這齣戲劇的結尾是這樣的:審理羅密歐和茱麗葉死亡事件的親王說:「卡普萊、蒙太古,看看你們的仇恨招來了多大的懲罰,上天藉著愛情,奪去了你們心愛的人。而我,由於忽視了你們的積怨,也失去了一對親戚,大家都受到了懲罰。」最後,雖然兩大家族都和解,但卻是所有人受到了懲罰之下悲愴的和解。

  究竟人與人之間,為何總是這樣?因為我不信你,你仇視我,然後,以不同理由,築起種種圍牆,把人與人隔開。圍牆外的人看圍牆裡的人或者圍牆裡的人看圍牆外的人,都認為對方不是人。圍牆的作用,就是把對方隔開,免得他侵害我。而就算他存在,也要藉著圍牆,使他在我的視野中消失。

2021年7月 牧人語

執筆:陳柏頷傳道  主題:當傳統遇上更新

  馬太福音9章9-17節記載了當耶穌呼召馬太、並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吃飯時,引來法利賽人和約翰的門徒詢問。法利賽人問:「你們的先生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呢?」約翰的門徒問:「我們和法利賽人常常禁食,你的門徒倒不禁食,這是為甚麼呢?」醉翁之意不在酒,問題背後的潛台詞可理解為「我們作為跟隨神的人,是不會和罪人吃飯的,為何你們會和罪人吃飯?」以及「我們作為跟隨神的人,是會禁食的,為何你們不會禁食?」耶穌所教導跟隨神的方式,與傳統的不符,當中的理由是甚麼?

2021年6月 牧人語

執筆:葉遠昌牧師  主題:能在失去的環境中仍然愛神嗎?    

  大衛成為以色列的王,生命成為傳奇,他愛神是想當然的。但看過撒母耳記上下、列王記上,看到大衛的經歷,卻不是一帆風順,而且失去過不少重要的東西。他失去過兒子(因犯罪神擊打烏利亞妻給大衛所生的孩子)、失去過王位(兒子押沙龍叛反)、失去過約櫃(用牛車搬運不成功)、最深的可能還是失去過戰友約拿單(作哀歌英雄何竟在陣上仆倒)。親性、友情、成就尊榮、信仰都是人生命至為重要的東西,大衛都失去過,他仍然愛神,那種愛就不是那麼想當然的了。

  大衛沒有像很多人會被失去打敗,甚至埋葬了自己。因為失去的環境是痛苦的、孤獨的、內疚的、無助的,這時生命在交戰,是危險的,失敗的話便會帶來生命的「逆轉」。危險是因為這「逆轉」是非理性,不是人可以控制的,相反是被它所控制,令人性變壞,變得很壞、很邪惡︰想討回失去的,千方百計要去彌補,怪責自己或指責別人都是破壞的行為,不甘心成為傷人害己的兩刃劍,不少人在失去之後,變成邪惡或被邪惡所捆綁,甚至整個人完全被邪惡活埋,對神懷恨生怨﹗

2021年5月 牧人語

執筆:郭秀芬姑娘  主題:在家活出基督的秘訣

  相信不少的基督徒都知道和贊成要以聖經——神的話語,為治家及修身的準則,但實際卻知易行難。特別要在家中與自己關係最密切、認識自己最深、最清楚的家人面前,如何行道、守道呢?因為我們沒有掩飾的機會,你是如何的性格、如何的行事和生活,他們都瞭如指掌。

  那麼,「基督是我家之主」是甚麼意思呢?

  就是要在我們家庭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問「究竟耶穌在這件事的看法是怎樣呢?」例如耶穌喜歡我們的夫妻關係是如何呢?婆媳之間的關係如何?我們教養子女的方法如何?我們的工作與家庭的生活平衡如何?我們跟父母長輩的關係如何?

  因此,「基督是我家之主」不單是已婚人士的使命,而是每一個屬主的人都要踐行的目標,因為基本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。

2021年4月 牧人語

執筆:陳柏頷傳道  主題:當人的無能遇上神的大能

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,而人的強項是建構尊嚴的基礎。根據路加福音5:1-11的故事,彼得的職業是漁夫,打魚就是他的專業,因此善於捕捉魚類是彼得的尊嚴的基礎。當耶穌在湖邊被眾人擁擠、要聽他講道的時候,耶穌借用了彼得的船。因為坐在離岸的船上,能面向更多的人,使更多的人能聽道。講完道後,耶穌沒有請求彼得把船撐回岸邊,反而吩咐彼得把船開到水深之處,下網打魚。從彼得的角度來看,耶穌是一名木匠,同時也擅於宣講神的道,然而,耶穌是不會打魚的。一位外行人指教內行人打魚,是「踩過界」的,是無禮的,是冒犯的。況且,耶穌的提議有違打魚的常識,打魚的時機應是夜間,因為魚群在日間的時候都會聚在海底。縱然耶穌的要求十分無理,但彼得卻願意順服,也因著他的順服,使他得著遇見神大能的經歷。

2021年3月 牧人語

執筆:葉遠昌牧師  主題:有權而不用者為之權也 

  聽過網上KOL說一個包青天的故事,皇帝賜他一把尚方寶劍,有權定任何人的死罪,殺任何人,包括皇上。但皇上向包清天說︰「媽媽自少教導我,真正體現權是你豁免人死罪的時候,當你有權去殺人而不殺,這才體現到你真正有權。人有權而不用,才為之有權者。」皇上還向包拯笑說自己小時候,也犯錯,媽媽也沒有罰他。若你是包拯,收過了皇上所賜的尚方寶劍,你會如何使用呢?

  保羅不是包清天,但他也深明此道……這可以說是一個運用「自由」和「權力」的討論。

2021年2月 牧人語

執筆:義蕭少霞姑娘

  去年6月份的牧人語中,我提及崇拜是群體向上帝的敬拜,相信大家毫無異議。是次我告訴大家,靈修並非個人操練,並非個人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而已,更是群體的操練,需要群體共同建立。我相信大家開始有點猶豫,似明非明,似懂非懂。

  在鄧紹光博士的《基督徒要思考的16個信仰日常》,他提到「……在靈命修持、塑造或操練的道路上,並非只有個獨的旅人。這是一條門徒群體共同踏上的道路……它是一條在基督裡靠著聖靈彼此相交的道路。」(頁20)「信耶穌」是個人的決定,也沒有人能替你去「信耶穌」。及至初信接受栽培時,栽培員教導我們「靈修」是個人與上帝親近和建立關係的時間。誠言,初信耶穌時,我們對耶穌或信耶穌都是模糊的,一知半解的;個人花多一點時間,透過讀經、祈禱等去認識耶穌是無可厚非。所以由「決定信耶穌」至「學習信耶穌」都給我們一個印象,這是「個人」的事,甚至是「個人的修為」。但這只是事實的一部份,並非事實的全部。

2021年1月 牧人語

執筆:郭秀芬姑娘

  相信2020年對全世界大部份的人來說都過得好不容易,也是刻骨銘心難過的一年。

 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,香港經歷史無前例的停市、停課、限聚令,教會也停了實體聚會,我們突然面對非常時期,在驚慌恐懼下搶購口罩、廁紙、日用物資。另一方面,法治、政制、教育制度都出現急速的轉變,不禁使人對未來產生憂慮,很多家庭為著子女的成長而選擇移民,不論是去或留,相信要作決定也不是容易。

  因此,今次筆者盼望藉詩歌《我知誰掌管明天》與大家互勉。

  《我知誰掌管明天》是一首能使人在人生低谷中,得到力量的詩歌,我們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甚麼事情,但是神的慈愛永不更改,因為祂掌管著明天。

Pag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