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月 牧人語

執筆:陳柏頷傳道  主題:言行一致 

  使徒行傳4:32-5:11,記載了初期教會的一個事蹟。

  初期教會的信徒凡物公用,有的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,把所賣的價銀按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。這裡並不是指所有信徒都要將田產全都賣掉,這只是經文所教導的狹義。4章32節中的「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」才是教導的廣義,是要指出信徒之間要彼此分享自己所擁有的。分享,是基督徒的使命,但分享的程度,是按信心而行。所以,不論擁有田產與否,都是按著信心奉獻、自願地分享。

2021年12月 牧人語

執筆:葉遠昌牧師  主題:近者悅、遠者來 

  有記春秋時代,孔子周遊列國,到了楚國葉縣,葉縣的長官葉公趁機向孔子請教施政之道,何謂好官,孔子回答:「近者悅,遠者來。」大意是一個好官,是能做到惠澤民生,令近的人住得開心,遠的人移來居住。孔子的一言,簡單具體客觀道出為官者施政如何,人的選擇是最真的,好壞自然懂得去分。地方的好壞,從人是否住得開心,有沒有人來便反映得出,不需考究什麼繁榮指標數據。

  何謂好王?想起所羅門王,他真的做到「近者悅、遠者來」,王上4:20-21「猶大人和以色列人、如同海邊的沙那樣多‧都喫喝快樂。所羅門統管諸國、從大河到非利士地、直到埃及的邊界‧所羅門在世的日子、這些國都進貢服事他。」還有示巴女王的實例,見證所羅門王是充滿智慧的好王,王上10:9「耶和華你的 神是應當稱頌的、他喜悅你、使你坐以色列的國位‧因為他永遠愛以色列、所以立你作王、使你秉公行義。於是示巴女王將一百二十他連得金子、和寶石與極多的香料、送給所羅門王…」

2021年11月 牧人語

執筆:郭秀芬傳道  主題:做個感恩的人             

  美國每年進入11月,就稱為「感恩月」,因為自1863年林肯總統就把「感恩節」定為假日,1941年美國更通過法令,把「感恩節」定在每年11月的第4個星期四。「感恩節」是美國全國性的節日,是為了紀念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,那班清教徒為了逃避當時宗教方面的逼迫而離鄉別井,從英國乘坐「五月花號」橫渡大西洋來到北美定居。

  「感恩節」顧名思義就是向神發出感恩,這天全國放假,一家大小圍爐述說神一年來給予諸般的恩典而感恩。其實,感恩也是聖經的教訓,是合乎神心意的行動。一年一度的「感恩節」再次提醒我們,要感謝神給我們生命的恩典,救贖、重生的賞賜,感謝祂賜下天上的話語,無限的聖靈,豐富的生活物資,感謝祂用愛保守我們,用大能護衛、支持我們。我們當盡心、盡性、盡意、盡力愛祂,全心的感謝祂。

2021年10月 牧人語

執筆:陳栢頷傳道  主題:誰是我的鄰舍?

  路加福音10:25-37,記載了耶穌和一個律法師的對話。

律法師:「夫子!我該做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?」

耶穌: 「律法上寫的是甚麼?你念的是怎樣呢?」

律法師:「你要盡心、盡性、盡力、盡意愛主-你的神;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。」

耶穌: 「你回答的是;你這樣行,就必得永生。」

律法師:「誰是我的鄰舍呢?」

2021年9月 牧人語

執筆:葉遠昌牧師  主題:救我們脫離兇惡

    主禱文是信徒熟識和喜愛的,他是經文、是禱文、也是詩歌。他的真意是什麼呢?

    聽過不少說是主耶穌教導門徒禱告,驟眼看經文似乎是,但看多了及看闊上下文,便發覺真意是教導人行善。因為主禱文是在馬太福音 6:1-18 這一個段落之中,而這個段落的主題是主耶穌教導跟隨他的人行善。

2021年8月 牧人語

執筆:郭秀芬姑娘  主題:拆牆

  羅密歐與茱麗葉》是莎士比亞著名的悲劇作品之一,故事發生在意大利北部的名城維羅納,有兩家威望相當的家族(卡普萊和蒙太古),他們兩家都是世仇,卻生下一對不幸的戀人(羅密歐和茱麗葉)。

  這齣戲劇的結尾是這樣的:審理羅密歐和茱麗葉死亡事件的親王說:「卡普萊、蒙太古,看看你們的仇恨招來了多大的懲罰,上天藉著愛情,奪去了你們心愛的人。而我,由於忽視了你們的積怨,也失去了一對親戚,大家都受到了懲罰。」最後,雖然兩大家族都和解,但卻是所有人受到了懲罰之下悲愴的和解。

  究竟人與人之間,為何總是這樣?因為我不信你,你仇視我,然後,以不同理由,築起種種圍牆,把人與人隔開。圍牆外的人看圍牆裡的人或者圍牆裡的人看圍牆外的人,都認為對方不是人。圍牆的作用,就是把對方隔開,免得他侵害我。而就算他存在,也要藉著圍牆,使他在我的視野中消失。

2021年7月 牧人語

執筆:陳柏頷傳道  主題:當傳統遇上更新

  馬太福音9章9-17節記載了當耶穌呼召馬太、並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吃飯時,引來法利賽人和約翰的門徒詢問。法利賽人問:「你們的先生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呢?」約翰的門徒問:「我們和法利賽人常常禁食,你的門徒倒不禁食,這是為甚麼呢?」醉翁之意不在酒,問題背後的潛台詞可理解為「我們作為跟隨神的人,是不會和罪人吃飯的,為何你們會和罪人吃飯?」以及「我們作為跟隨神的人,是會禁食的,為何你們不會禁食?」耶穌所教導跟隨神的方式,與傳統的不符,當中的理由是甚麼?

2021年6月 牧人語

執筆:葉遠昌牧師  主題:能在失去的環境中仍然愛神嗎?    

  大衛成為以色列的王,生命成為傳奇,他愛神是想當然的。但看過撒母耳記上下、列王記上,看到大衛的經歷,卻不是一帆風順,而且失去過不少重要的東西。他失去過兒子(因犯罪神擊打烏利亞妻給大衛所生的孩子)、失去過王位(兒子押沙龍叛反)、失去過約櫃(用牛車搬運不成功)、最深的可能還是失去過戰友約拿單(作哀歌英雄何竟在陣上仆倒)。親性、友情、成就尊榮、信仰都是人生命至為重要的東西,大衛都失去過,他仍然愛神,那種愛就不是那麼想當然的了。

  大衛沒有像很多人會被失去打敗,甚至埋葬了自己。因為失去的環境是痛苦的、孤獨的、內疚的、無助的,這時生命在交戰,是危險的,失敗的話便會帶來生命的「逆轉」。危險是因為這「逆轉」是非理性,不是人可以控制的,相反是被它所控制,令人性變壞,變得很壞、很邪惡︰想討回失去的,千方百計要去彌補,怪責自己或指責別人都是破壞的行為,不甘心成為傷人害己的兩刃劍,不少人在失去之後,變成邪惡或被邪惡所捆綁,甚至整個人完全被邪惡活埋,對神懷恨生怨﹗

2021年5月 牧人語

執筆:郭秀芬姑娘  主題:在家活出基督的秘訣

  相信不少的基督徒都知道和贊成要以聖經——神的話語,為治家及修身的準則,但實際卻知易行難。特別要在家中與自己關係最密切、認識自己最深、最清楚的家人面前,如何行道、守道呢?因為我們沒有掩飾的機會,你是如何的性格、如何的行事和生活,他們都瞭如指掌。

  那麼,「基督是我家之主」是甚麼意思呢?

  就是要在我們家庭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問「究竟耶穌在這件事的看法是怎樣呢?」例如耶穌喜歡我們的夫妻關係是如何呢?婆媳之間的關係如何?我們教養子女的方法如何?我們的工作與家庭的生活平衡如何?我們跟父母長輩的關係如何?

  因此,「基督是我家之主」不單是已婚人士的使命,而是每一個屬主的人都要踐行的目標,因為基本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。

2021年4月 牧人語

執筆:陳柏頷傳道  主題:當人的無能遇上神的大能

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,而人的強項是建構尊嚴的基礎。根據路加福音5:1-11的故事,彼得的職業是漁夫,打魚就是他的專業,因此善於捕捉魚類是彼得的尊嚴的基礎。當耶穌在湖邊被眾人擁擠、要聽他講道的時候,耶穌借用了彼得的船。因為坐在離岸的船上,能面向更多的人,使更多的人能聽道。講完道後,耶穌沒有請求彼得把船撐回岸邊,反而吩咐彼得把船開到水深之處,下網打魚。從彼得的角度來看,耶穌是一名木匠,同時也擅於宣講神的道,然而,耶穌是不會打魚的。一位外行人指教內行人打魚,是「踩過界」的,是無禮的,是冒犯的。況且,耶穌的提議有違打魚的常識,打魚的時機應是夜間,因為魚群在日間的時候都會聚在海底。縱然耶穌的要求十分無理,但彼得卻願意順服,也因著他的順服,使他得著遇見神大能的經歷。

Pages